2025年的夏天,当刘强东站在香港某金融论坛的演讲台上,宣布京东将发行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以简化跨境供应链支付时,台下闪光灯连成一片。没人能想到,这位五年前因明州事件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被网友调侃是不是提前过上退休生活的企业家,此刻正以双百亿收购+外卖平台+实体超市的组合拳,重新定义中国互联网巨头的生存逻辑。从德国线下零售巨头Real的交割仪式,到香港连锁超市惠康的股权签约,再到京东折扣超市涿州首店开业当天被挤爆的货架,刘强东用一系列动作证明:那个喊着要让兄弟们有尊严的企业家,真的带着新剧本回来了。
要理解这场回归的特殊性,得先回到八年前那场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的饭局。2017年12月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一张被称为东兴夜宴的合照在朋友圈刷屏。马化腾坐在C位,左手边是刘强东,右手边是美团王兴,同桌的还有雷军、张一鸣、程维等一众少壮派。这场由美团买单、京东负责酒水的饭局,被外界戏称为反阿里联盟——毕竟京东刚实名举报阿里二选一,而多数参与者都与腾讯有资本勾连。彼时的马云正忙着拍《功守道》,请来洪金宝、李连杰当配角,跟王菲合唱主题曲,面对这场饭局只淡淡回应:没请我,请了也没时间。那时的互联网江湖,还信奉大就是强,资本扩张的战车滚滚向前,没人预料到五年后会是另一番光景。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这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平台经济概念,这个看似普通的名词,实则是给狂奔的互联网按下了减速键。在此之前,行业早已陷入野蛮生长的狂欢:美团强迫商家二选一,携程玩起大数据杀熟,滴滴因顺风车安全事件被全民声讨,金融科技平台靠高杠杆放贷收割年轻人。就连欧盟都在同年颁布《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全球范围内对科技巨头的监管收紧已成趋势。2020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国家反垄断局随后挂牌,监管重锤接踵而至:腾讯因音乐独家版权被罚,美团退还12.89亿保证金并罚款34.42亿,滴滴因数据安全问题退市并被罚80亿,马云则因外滩讲话风波导致蚂蚁IPO搁浅,阿里最终领到182亿天价罚单。那张东兴夜宴的合照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在这场监管风暴中收敛了锋芒。
为何偏偏是刘强东能在此时逆势回归?答案藏在京东的基因里。2025年6月,刘强东在内部信中写道:京东所有业务,只围绕供应链展开,跟供应链无关的事,碰都不碰。这句话并非空谈——当其他互联网巨头忙着从线下零售撤资时,京东物流的1600个仓库和3200万平方米仓储面积,早已织成一张覆盖全国的实体网络;当同行争论高频带低频的流量玩法时,京东用1610亿元的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证明自己早已跳出虚拟经济的漩涡。今年8月涿州开业的京东折扣超市里,1.99元/斤的东北大米、9.9元30枚的鲜鸡蛋,这些近乎成本价的商品背后,是京东通过整合上游农田、养殖场直供,将中间环节成本砍掉30%的硬实力。正如一位零售业分析师所言:别人做超市是卖货,京东做超市是在展示供应链肌肉。
这种脱虚向实的特质,恰好契合了时代需求。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平台企业被要求赋能实体经济。而京东用数据交出了答卷:物流板块解决60万人就业,其中快递员五险一金覆盖率100%;2024年以11588亿元营收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首,利润率却只有3%——这个数字在互联网行业几乎垫底,钱去哪儿了?变成了给90万员工的工资福利,变成了新增的28万个就业岗位,变成了给品牌商的佣金折扣。就连今年引发热议的京东稳定币,本质也是为海外供应链服务:通过区块链技术简化跨境支付流程,帮助中国制造商更快收到货款。
有人说,刘强东的回归是时势造英雄。但明州事件后他低调的五年里,京东并未停下脚步:乡村振兴奔富计划覆盖全国200多个县,帮助农户把特色农产品通过供应链卖到全国;疫情期间率先推出无接触配送,物流团队72小时重建武汉仓储网络;就连给老家宿迁村民发红包、为员工建宿舍这些小事,也让他在公众心中留下不一样的商人印象。这种讲义气、肯服管、做实事的形象,让京东在经济转型期成为理想的政策试验田。
如今再看2017年那张东兴夜宴合照,马化腾依旧活跃但收敛了锋芒,王兴的美团在社区团购争议后转向本地生活深耕,张一鸣的字节跳动将重心放在全球化。而刘强东带着他的供应链帝国,走出了一条更厚重的路。或许正如他在涿州超市开业时对员工说的:商业的本质不是打败对手,是让更多人过得更好。当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退去,能站得住脚的,终究是那些把根扎进实体经济土壤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