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本只需两小时生成,演员没空也能“补拍”,连宣发海报和slogan都由AI精准推送到你的手机屏幕上——你以为是电影工业的未来,其实已是行业的现在。
在新一期《王牌对王牌》中,老戏骨唐国强一句“AI演技吊打99%的演员”,引发全网热议。是夸张比喻,还是行业现状的真实写照?
AI已渗透影视全链条,从编剧、制作到宣发,“人机共创”几乎成了影视行业的新常态。这是“效率革命”,还是“艺术危机”?
2024年,中国AI 影视市场整体规模已达到约265亿元人民币,其中AI在编剧环节的应用虽然只占比约4%,但增长迅猛。
微短剧《中国神线%由AI完成。编剧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如“都市”“亲情”“悬疑”等,AI就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多个故事大纲。编剧选择一个满意的版本后,再进一步指令AI补充细节和对话,最后再由人为润色。这种模式不仅节省时间,也提升了制作效率。
澳门蒸汽时代影业开发的AI编剧系统还能在2到3小时内生成三到五万字的完整剧本,目前已协助十余部作品进入拍摄流程。AI编剧已成为中小制作公司和初入行编剧的重要工具。
在国内,部分中小成本剧集在遇到演员档期冲突时,直接使用AI换脸技术完成补拍。观众刷短视频时看到的“演员”,有时已经是AI合成的“数字人”,却难以分辨真假。从拍摄前的AI分镜预演,到后期的自动调色、剪辑,AI在幕后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性工作。
一些传统的后期岗位正被自动化工具替代,而新的岗位,如“AI提示词设计师”“AI场景调度师”则开始兴起。未来在片场最吃香的,可能不是熟练掌握剪辑软件的技术工,而是能看懂美学逻辑、又懂AI的人。
202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刷新了票房纪录,其宣发团队与美图秀秀合作推出“变身哪吒”互动特效,活动曝光量突破2亿次,背后就是AI对用户行为数据的精确分析。
过去,一个海报要反复修改、讨论;现在,AI能根据用户偏好快速生成几十种风格,团队只需挑出效果最佳的那一版进行微调。爱奇艺、抖音等平台也提供AI投放分析工具,帮助片方调整策略。
从剧本到制作再到宣发,AI确实在重构整个影视产业链。但它不是来“取代”人类的,而是在重新划分创作的边界:AI负责“达标”,人类负责“超越”。它承担标准化的部分,让人类创作者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处理那些复杂、深刻、无法量化的内容。
AI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比如肖像权归属、版权认定、伦理边界等。但这些问题并非技术本身带来的恶果,而是行业规则尚未完善的结果。
唐国强在节目中那句“AI吊打99%的演员”,听起来或许刺耳,但它确实提醒了我们:技术已不再是未来,而是现实。
AI可以生成剧本、替演员换脸、精准推送,但它无法理解“疼痛”的细节,也无法在镜头后的世界里,替代导演心中的坚持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