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公司尝试通过聚焦在线音乐业务实现增长突破;另一方面,平台治理能力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仍显不成熟。本次“原唱标签”风波虽属个案,但其所引发的舆论震荡、艺人博弈和粉丝对抗,已成为对平台专业能力的实战考验。
7月28日,网易云音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网易云音乐,股票代码:“原唱标签”事件被广泛关注。内容显示,该平台突然取消歌手张碧晨在《年轮》、《梦幻诛仙》、《下一秒》三首歌曲中的“原唱”标识,仅显示为“演唱者”;与此同时,汪苏泷版本则依旧保留“原唱”标签。这一调整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争议,“网易云取消张碧晨三首歌原唱”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事件发生约50分钟后,网易云音乐将张碧晨的“原唱”标识予以恢复,其中部分页面改为“双原唱”标注,张碧晨与汪苏泷并列。尽管技术响应迅速,但这一“取消—恢复—并列”的标签处理方式并未彻底平息争议,反而引发更多对平台版权管理和舆情应对能力的质疑。对此,网易云客服回应称系“系统展示问题”,并补充解释称:“歌曲标记原唱不等于版权归属,通常由首发歌手或获得授权的演唱者标注。”
此次风波的起点,可追溯至7月22日。抖音网红“旺仔小乔”在直播中声称张碧晨是《年轮》的“唯一原唱”,汪苏泷仅为创作者。相关言论经由粉丝传播发酵,随着“旺仔小乔”演唱会歌单中出现《年轮》,张碧晨与汪苏泷粉丝间的争执迅速升级,社交平台形成高度对立舆情。
7月25日凌晨,双方工作室相继发声回应。0时5分,汪苏泷工作室发布声明称,自即日起收回《年轮》的演唱授权,并强调《梦幻诛仙》为“双原唱”。2时16分,张碧晨工作室反击指出,《年轮》早在2015年6月15日由张碧晨首发上线,为《花千骨》官方插曲;汪苏泷版本则于6月30日上线,明显滞后,因此张碧晨为“唯一原唱”。当天18时54分,张碧晨方面再次发声,称其依法拥有该歌曲全球范围的永久演唱权,但出于对争议的尊重,决定今后不再演唱该作品。
虽然事件表面上是一次标签调整,但本质上反映出音乐平台在处理多方艺人关系、版权归属以及流量热点时面临的微妙博弈。尤其是在粉丝经济高度活跃、情绪易被引爆的舆论环境中,平台稍有处理不当,便可能陷入公关困境。
当前,张碧晨在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和抖音汽水音乐三大平台的粉丝数分别为534.8万、244.26万和370.8万,或具备较强的话题发酵能力与用户影响力。在此背景下,若网易云平台未能及时澄清类似的标签争议,极易引发平台用户“用脚投票”,或造成用户流失,进而冲击付费订阅规模并拖累整体营收表现。
从经营层面来看,网易云音乐近年来已承受不小增长压力。2020至2022年,公司营收从48.96亿元攀升至89.92亿元,但年增速由111.17%逐年下降至28.5%。2023年营收首次出现下滑,降至78.67亿元,同比减少12.51%;2024年虽略有回升至79.50亿元,同比增长仅1.06%。
在营收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网易云音乐通过压缩成本、优化组织结构,并加快向在线音乐服务转型,实现盈利能力的显著改善。2023年,公司净利润达7.34亿元,成功扭亏为盈;2024年进一步增长至15.6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13.21%。
这一转型成效也反映在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上。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网易云音乐在线%,已成为公司营收的核心支柱。其中,2024年该板块实现营收53.55亿元,同比增长23.07%;会员订阅收入则由2023年的36.49亿元增长至44.59亿元,持续释放增长动能,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
然而,会员收入的增长并未完全转化为用户满意度的提升。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仅近30日内,网易云音乐被投诉逾200次,累计投诉量已达17786件,主要集中在自动续费、扣款无提示、账号绑定不清等问题。例如,有用户反映并未注册网易云账号却遭微信自动扣款;也有学生用户指出,购买5元/月会员后,系统未明确提示有效期,到期即被恢复原价扣费,且售后退款遭拒,令体验“前后不一、答复含糊”。
这类现象暴露出网易云音乐在付费机制、服务透明度及售后响应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对于依赖会员订阅提升收入的平台而言,若核心服务体验频频遭到质疑,势必削弱用户留存意愿,反噬其本已有限的增长空间。
总体来看,网易云音乐正处于战略调整与舆情多发的双重压力之下。一方面,公司尝试通过聚焦在线音乐业务实现增长突破;另一方面,平台治理能力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仍显不成熟。本次“原唱标签”风波虽属个案,但其所引发的舆论震荡、艺人博弈和粉丝对抗,已成为对平台专业能力的实战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