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世界赠予我的》这首温暖动人的歌曲感动了无数人。简洁旋律、细腻歌词和真挚情感迅速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开来,在合唱圈里更是成为了许多团队排练的热门曲目。
但是在这份集体共鸣中,也悄然埋下了争议的种子。大量未经授权的合唱改编版本在网络上流传,有些被打上“公益改编”“无偿分享”的标签。改编者出于对这首歌的喜爱,希望让合唱团能够更快地使用到合适的改编版本。他们自发地编曲、排练、录制、分享,甚至为“免费公益”感到自豪。
但事情并不总是那么简单。有的改编者为了抓住第一波流量,连夜赶工,大年初一就已经公开免费赠送自己改编的乐谱。废寝忘食的背后,凸显了对于流量的渴望。这时我们不禁要问:是在“公益分享”音乐,还是在利用音乐的热度换取关注?
举个栗子,就像烹饪一桌饭菜请客,但米若是窃来的,味道就不对了。如果我们把一首歌比作“米”,那作曲家、词作者、制作团队就像是种稻、碾米、准备原料的人。他们辛勤耕耘,把最好的东西变成音乐,送到大众面前。当我们想要用这首歌来做一桌合唱的“晚饭”,邀请更多人来品尝时,是否应该先问一句:我用的是自己买的米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任何形式的“改编”无论是否营利,都需要取得许可。即便没有盈利,未经授权就改编、传播作品也可能已经越过了版权的边界。创作者的收入与授权挂钩,我们的“免费改编”如果没有走合法程序,反而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与创作。
合唱是一门凝聚人心的艺术,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将“尊重”放在首位。尊重创作者的努力,意味着在使用作品前尽可能询问和申请;尊重法律的底线,意味着表达热爱时不侵犯他人权益;尊重行业的规范,则是参与构建更健康的音乐生态。
如今越来越多的版权机构、平台及作曲家本人正在建立正规渠道供授权改编与演出。很多作品可以通过联系版权代理人、出版机构或授权平台获取许可,同时对非商业、公益性质的改编开通绿色通道。一些创作者也愿意在授权框架内与合唱团体合作推广作品。
这些方式或许需要一点点成本、多走一步流程,但换来的是心安,也是对音乐最基本的尊重。《世界赠予我的》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温柔、坦诚而真挚。每个合唱人都想把这份美好继续传播出去。只是,在“赠予”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回馈一份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