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洋)“2024年上海的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成交数为6773件,较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前(即2022年)增长21%;成交金额逾238亿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117%。在科研机构的总合同金额中,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金额占比达65%。”2月25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聚焦“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成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有关情况,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在会上表示。
一是强化改革引领,激活专利转化活力。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2023年,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上海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单列管理、尽职免责2项制度指引,推出全部所有权赋权、合规创业等改革举措,阶段成效显著。2024年,39家试点单位赋权专利成果215项,转化金额超过11亿元,孵化公司153家,吸引了超过68亿元的社会资金注入,平均每项专利成果吸纳社会资金超过3600万元,充分体现这些专利成果的市场潜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是强化需求牵引,加速专利转化运用。搭建科研人员对接产业的快速通道,支持构建产业导向的概念验证中心,推动更多科研人员早期成果和创意成为高价值专利,吸引产业资源深度参与;持续打造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等活动,构建供需对接服务网络,助力科研人员将专利成果迅速运用到产业端,2023年以来,通过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汇聚了全国3579家企业的6622项需求,国内外4679项专利成果,促成技术交易7.8亿元。
三是强化专业服务,提升专利转化效率。秉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能力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投行思维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展技术转移业务,推进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大力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通过“转化门诊”等活动,组织专业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深入高校提供精准服务,使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开展科研工作。
四是强化生态营造,推动专利转化落地。加快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等转化孵化载体;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不断产生新专利、推出新产品,加速实现专利成果的产业化;设立百亿元规模的未来产业基金,建立从颠覆性技术发现,到投早、投小、长周期陪伴的投资孵化机制;还将制定“沪科积分”体系,强化专利转化运用的评价,精准识别和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上海成为专利转化与创新创业的热土和高地,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9件,同比增长15.3%;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为6822件,同比增长10.3%;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278.93万件,同比增长6.7%;作品版权登记数突破45万件,同比增长9.05%。上海连续四年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中保持优秀等级。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科技集群”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五位。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